你注册过哪些应用账号?快速查询方法
在这个互联网时代,我们可能不知不觉中就在很多网站/应用注册了账号,但久而久之,可能我们自己都已经忘记在哪些网站/应用有注册账号了。
不过现在我们可以通过手机号码一键查询自己注册过哪些应用/网站的账号。
查询方法:在支付宝或者微信搜索「一证通查」。
选择「互联网账号查询」,然后输入自己的手机号等需要验证的信息,选择需要查询的应用/网站。
目前支持微信、QQ、淘宝、闲鱼、钉钉、支付宝、百度、快手、抖音、京东、美团这些常用应用的查询,后面也会支持更多应用。
查询后结果会48小时内通过短信进行通知,不过一般很快就会收到,并不需要48小时。
短信内容会告知目前你的手机号注册的互联网账号具体的名称和数量。
如果需要解绑的话,可以在查询页面下方点击解绑与明细查询说明的「点击此处」。
就能选择具体某个应用查看解绑的具体操作流程,不需要再到处去找注销方法了。
除了查询你名下的互联网账号,通过一证通查还可以查询名下的电话卡数量。
结果同样会通过短信进行提示,会显示你目前证件下注册的电话卡数量以及所属运营商。
果子建议小伙伴们都可以去查询一下自己的互联网账号和手机电话卡的数量情况,防止在不知情的情况下被坏人注册。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不知从什么时候起,大部分的 App 和网站在注册的过程中,都提供了一个手机号直接注册登录的选项。
用户只要输入手机号,把收到的验证码输入进去,就可以直接注册和登录。
果同学记得以前远比现在要麻烦,以前注册大部分 App 和网站时,需要先设置登录密码,注册成功后,需要再次输入账号和密码才能登录。
而现在,只需要输入简短的手机号和验证码,就能直接搞定。
虽然这种注册和登录方式更为便捷,但也带来了一些隐私泄露的潜在风险。
比如今年的一则新闻案件,用户新办的手机号,被营业厅工作人员当成了牟利的工具。
一位营业厅工作人员荣某,在给用户开卡的过程中,把客户的手机号码发到非法的微信群里,再把手机收到的验证码也发到群里,供他人完成各类 App 和网站的注册。
事实上,很多人用手机号注册 App 和网站,已经成了一种习惯,而大部分人都会忘记曾经都注册过什么。
这些 App 和网站究竟有没有危害,会不会带来生活上的影响,都是未知的。
现在,果同学就教你查询自己手机号码都曾注册绑定过哪些平台,一起来看看吧。
微信
打开微信,点击「我」-「设置」-「个人信息与权限」-「授权管理」。
在「授权管理」中,你可以看到微信授权登录过的 App 和网站,点进去还可以解除授权。
要查询 QQ 授权登录过的网站,需要用到「 QQ 互联」这个小工具。
QQ 互联是腾讯官方推出的查询平台,可以放心使用。
登录后把鼠标移至头像,就会弹出「授权管理」。
点击「授权管理」,你所有用 QQ 登录过的 App 和网站,都会显示出来。
继续点击 App 和网站后面的「授权管理」,就可以取消授权了。
支付宝 & 淘宝
打开淘宝 App ,点击「我的淘宝」-「设置」-「隐私」-「授权管理」,就可以设置了。
而支付宝的流程也一样。
打开支付宝,点击「我的」-「设置」-「隐私」-「授权管理」,就能看到授权过的应用和小程序。
微博
众所周知,微博的网络环境很不安全,一不小心就会被盗号,这大概率和第三方应用授权、导致密码泄露有关。
打开微博 App,点击「设置」-「账号与安全」-「微博安全中心」。
打开微博安全中心后,点击最下方的蓝字「@微博安全中心」, 也就是私信。
点开菜单栏「日常检查」-「解绑应用」,就能显示出用微博登录过的第三方 App 和网站了。
互联网时代,谁掌握了用户信息,谁就掌握了未来。
正因如此,很多 App 和网站都在改变自己的注册策略,比如手机验证码直接注册、第三方应用授权等等。
第一时间留下用户的基础信息,对 App 和网站来说至关重要,但这一举措,也将信息泄露的风险转嫁到了用户身上。
如果你想避免隐私泄露,不妨注册时稍微多花一点时间,比如用邮箱等更不容易被盗取的方式,来进行注册和登录。
我在V站上看到有个水友烦恼有什么方法可以查名下所有理财资产,因为他发现忘了几笔理财存在哪儿了。这事确实挺让人头大的,我整理了下目前能查到各类资产的方法,给大家避坑: 银行卡查询:
云闪付APP的"一键查卡"功能,能查大部分银行卡
人行征信报告也能看到名下所有借记卡和信用卡
不过像网商银行这种纯线上银行的卡可能查不到
基金查询:
基金E账户APP可以查所有基金账户情况
不过现在注册可能需要邀请码,有点麻烦
证券账户:
中国结算APP可以查证券账户情况
主要是A股账户信息
理财产品:
这个是最头疼的,因为: 有些理财藏在APP的深层菜单里
有些用电子账户买的理财不显示在总资产里
各家银行APP的展示方式都不一样
建议的解决方案: 定期梳理资产,可以用记账APP手动记录
- 养成习惯,每买一笔理财都记下来 尽量集中在主力银行买理财,别分散太多地方
最后提醒下:这事其实挺普遍的,特别是喜欢"薅羊毛"的朋友更要注意。毕竟忘了钱在哪,比没钱更让人闹心...